各镇政府,县医改各成员单位,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各镇卫生院:
《佛冈县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县卫计局反映。
佛冈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佛冈县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广东省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方案》(粤府办〔2017〕49 号)、《清远市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方案》(清府办〔2017〕74 号)的精神,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现有卫生资源,推进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和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建立以“佛冈县人民医院集团、佛冈县中医院为龙头,基层卫生院为基础”的医疗服务模式,把县镇两级医疗卫生服务连为一体,建立互为依存、优势互补的联营关系,形成决策、执行、监督、协调统一的运行机制。实行资源共享,节约政府支出,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医务人员待遇稳中有升,群众医疗费用不断降低,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使县域内住院率达到90%以上,逐步实现“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到2018年上半年,基本搭建医联体相关制度框架,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建成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到2018年底,充分总结经验,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
二、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医联体组织模式
(一)建设县域医疗共同体。重点探索实行以综合医院、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站为基础的县镇村一体化管理模式,探索推广湛江等地县镇一体化的经验做法,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按照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以佛冈县人民医院集团(重点是佛冈县人民医院)、佛冈县中医院为龙头单位组建二个医联体,与基层卫生院建立医共体管理模式,实施县镇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二)探索组建以医院托管为主的医联体。继续巩固和完善清远市人民医院托管佛冈人民医院集团的托管帮扶医联体模式,结合我县“强基创优”建设项目的实施,探索开展以县级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的医联体管理模式。实行托管的医疗单位,需要签订托管构架协议,明确托管目标、任务,实行所有权、人事、业务、财务、药品统一管理,逐步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托管后的镇级卫生院属性不变,保持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人员编制、财政供给、经费补助、新增人员入编等政策不变,承担基本医疗和政府的公共卫生职能不变。允许按照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积极通过人事薪酬制度的改革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在编制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探索推进人才县管镇用、镇管村用,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
将迳头镇中心卫生院交由佛冈县人民医院集团、汤塘镇中心卫生院交由县中医院进行托管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扩大对镇卫生院的托管帮扶,重点帮扶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并促进人才、技术、管理等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
(三)跨区域组建专科联盟。探索纵向专科联盟模式,以特色专科技术力量为支撑,推动省市属三级医院以特色专科为纽带,与县、镇级若干医联体建立合作关系,提升对重大疾病诊治能力,横向盘活现有优质医疗资源。继续巩固和完善广州市红会医院与佛冈县人民医院建立的专科医疗联盟,充分发挥其在骨科腔镜技术上的优势,提升诊疗技术水平。继续巩固和完善佛冈县中医院与广东省中医院、佛山市中医院、清远市中医院建立的专科医疗联盟(学科共建),充分发挥中医妇科、脑病、骨伤、脾胃、康复等学科优势,进一步提升相关学科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县人民医院、中医院要积极发挥专科技术能力,大力与基层卫生院建立专科联盟,进一步提升全县医疗技术水平。
(四)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大力推进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和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完成全县范围内县、镇医疗单位诊疗信息互联互通,并在佛冈县人民医院内建立“佛冈县远程心电和影像诊断中心”,将远程心电图、B超、DR等诊断覆盖到有需要的县、镇医疗机构,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积极与省市三级医院建立包括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培训和手术示范、远程教学等服务,构建建立“省-县-镇”远程医疗,实现医疗资源和数据实时共享。
三、完善医联体内部分工协作机制
(一)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制定医联体章程,规定主体单位与其他成员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完善医疗质量管理等制度。鼓励医联体探索在医院层面成立理事会。
(二)建立责任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对医联体内部因双向转诊等互有参与业务产生的业务收入、医保基金的结余留用,探索实行按一定比例在牵头单位和成员单位之间进行分配。因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医保基金超支等亏损,由医联体牵头单位、成员单位和医保基金共同分担。
(三)进一步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
1.县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救治,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和所在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培训和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工作。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出院后延续医疗护理服务。县中医院还要充分利用中医药技术方法,提供急危重症的中医诊疗服务和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服务。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慢性病防治医院要指导基层卫生院开展妇幼保健和慢性病诊治。
2.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站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三级预防、儿童及妇女和老年人保健、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工作;与康复医院、护理院等慢性病防治机构一起对上级医院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及临终关怀等服务。
3.县级医疗机构要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诊治比例。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畅通医联体内部转诊机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为医联体内上转的患者优先安排检查检验、设立住院绿色通道等服务,基层医疗机构要重点畅通诊断明确、病情稳定患者和术后康复期患者的下转通道。到2018年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达到65%以上,居民两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机构的比例达到70%以上,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扎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到2018年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
(四)构建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充分发挥不同举办主体医疗机构在分工协作机制中的作用。建立医联体内部分工协作模式,明确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间责权利关系,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紧密衔接的合作关系。鼓励上级医院出具治疗方案,在基层医疗机构实施治疗。对需要住院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手术患者,通过制定和落实入、出院标准和双向转诊原则,实现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顺畅转诊。基层卫生院可以与二级医联体医院协同,为慢性病、老年病、妇女儿童等患者提供老年护理、家庭护理、社区护理、互助护理、家庭病床、医疗康复、妇幼保健等服务。
四、促进医联体内部资源上下贯通
(一)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医联体内统一调配资源,统筹薪酬分配。县级医院通过建设发展医联体(或托管),主动派出优秀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卫生院,主动为基层卫生院提供进修学习机会。同时,要根据工作需要,开展医师多点执业。在编制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探索推进人才县招县管镇用、镇管村用,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
(二)推动信息互通。加快建设和使用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融入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连接广东省全民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医联体内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诊疗信息互联互通,便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健康管理、远程医疗等服务。到2018年底,分级诊疗管理信息系统基本覆盖全部二级医疗机构和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索实行远程医疗收费和支付政策。
(三)推进建立分级诊疗体系。按照《佛冈县建立和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方案(试行)》(佛府办〔2017〕37号)的要求,积极引导群众基层首诊,规范双向转诊,落实急慢分治制度,完善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以基本医疗制度为依托,通过多种途径引导患者首先到镇卫生院就诊,对超出镇卫生院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的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患者,由镇卫生院按照科学就医、方便群众、提高效率的原则,为患者提供转诊服务。县级医院要为镇卫生院转诊预留一定比例的门诊号源和住院床位,建立转诊绿色通道,简化相关手续,为群众提供方便的预约转诊、病案交接和协调医保经办机构等服务。鼓励上级医院出具治疗方案,在镇卫生院实施治疗。慢性病患者可由签约医师开具慢性病长期药品处方,探索多种形式满足患者治疗用药需求。
(四)推动服务共享。依托医联体内牵头单位的影像、检验、病理、心电诊断等优势资源,建立区域医学影像中心、检查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等,实现医联体内服务供给一体化、医疗质量质控同质化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在符合医疗安全规范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在同级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减少重复检查。鼓励探索建立医联体内统一的药品招标采购、管理平台,形成医联体内处方流动、药品共享与配送机制。
五、建立统一业务管理和培训体系
(一)规范医疗管理和质控标准。各县级医院可结合实际制定统一的医疗管理和质控标准,并根据学科指南或临床路径制定统一的诊疗和操作规范,逐步实现单病种在医联体内诊疗业务一体化。加强诊疗用药衔接,确保镇卫生院药品配备能够满足常见病、慢性病患者用药需求及专病患者、康复期(恢复期)患者下转需求。
(二)建立专科指导机制。各县级医院要根据基层实际建立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护理、影像、检验等专业组,具体负责医联体内相关学科的医疗质量控制和业务指导。
(三)加强人才培训管理。各县级医院要安排学科带头人或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专家每月到医联体内各镇卫生院坐诊、会诊、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和业务培训。同时,镇卫生院组织医务人员定期到牵头医院接受轮训、专题培训和参加各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习,制定双通道人才培养、一对一结对带教等人才培养制度,为基层培养一批优秀医务人员,不断提升基层单位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力争到2018年,辖区内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6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3人,医护比达到1:1.35,每千人口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达到1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2人以上,本科以上卫生技术人员占比达到40%以上。
六、建立特色专科发展机制
县级医院要明确自身定位,强化医院间临床技术能力差异化发展的意识,在医院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展符合自身特点的技术,精心打造和凸显自己独特及“他无我有”的医疗特色和优势,避免出现因区域性的医疗资源过剩而导致恶性竞争的问题,使不同的医院拥有自己特有的就医人群,保障医院可持续发展。镇卫生院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实际需要,确定1至2个重点建设专科(或专病),与牵头医院相应临床科室建立一对一的对口关系,共同制定专科建设计划和实施方案,落实专科病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措施。
七、保障政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落实办医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投入政策,建立财政补助资金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机制。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的产权归属保持不变,继续按照原渠道拨付财政补助经费。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职责要求,落实工作措施;各医疗机构要加强协调,落实好各项相关工作,确保有效推进医联体的建设和发展。
(二)发挥医保经济杠杆作用。县医保部门按照全市医保市级统筹相关政策合理确定的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的支付标准,在医联体内按规定转诊的病人按照连续的诊疗过程累计计算起付线,符合条件的日间手术和日间化疗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在总额控制下,探索对纵向合作的医联体等分工协作模式实行医保总额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慢性病住院患者实行按床日付费,建立健全“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等激励约束机制,激励医疗机构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三)完善人员保障和激励机制。按照“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要求,完善与医联体相适应的绩效工资政策和分配激励机制。允许将收支结余的部分资金按规定用于奖励性分配。将基层工作经历作为医联体内医务人员职称职务晋升的条件之一。
(四)建立与医联体相适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县卫生计生局要抓紧在全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检查考核框架下建立医联体考核指标体系,重点考核医联体技术辐射带动情况、医疗资源下沉情况等,不单纯考核业务量,要将县级医院医疗资源下沉情况、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作情况以及基层诊疗量占比、双向转诊比例、居民健康改善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人事任免、评优评先等的重要依据,并与医务人员绩效工资、进修、晋升等挂钩。医联体建设任务与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一并纳入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检查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