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镇关前村以2025年省级“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创建培育为总牵引,锚定“百千万工程”纵深推进与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核心目标,立足村域土地、生态、乡贤等核心资源禀赋,紧扣“产业特色鲜明、生态宜居优美、联农带农紧密”培育要求,创新构建“党建引领强组织、产业筑基兴增收、乡贤搭桥聚合力、利益共享惠民生”的多元联农带农体系,推动各项机制从“规划图”转化为“实景图”,让村民在产业提质、生态提优、能力提升中持续共享发展红利,为典型村创建筑牢坚实基础。
一、党建领航筑堡垒,织密典型创建“组织网”
以“兵支书”莫智恒为核心,组建联农带农暨典型村创建工作专班,将2025年典型村创建目标分解为“组织建设、产业提升、生态优化”三大攻坚任务,推行“党组织带路+党员带头+创建带头”三带工作模式,把党建引领贯穿典型村创建全链条、各环节。创新“合作社+能人+党员+农户”发展范式,整合村近300亩集体土地开展规模化经营,构建“分工明确、责任到岗、党群同心”的创建工作格局,让党组织成为典型村创建的“主心骨”。依托全县首个“乡贤工作室”和乡贤理事会,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感召251名乡贤返乡反哺,其中12名乡贤牵头成立典型村创建专项工作组,深度参与产业规划、民生工程、绿美建设等重点任务,形成“支部牵头、党员带头、乡贤助力、农户参与”的创建合力,为典型村培育注入强劲人才动能。

二、产业筑基拓路径,激活典型创建“动力源”
(一)规模化种植稳收益
紧扣典型村“主导产业突出”培育标准,聚焦“一村一品”发展定位,深耕丝苗米、甘蔗等特色农作物规模化种植,目前已形成近300亩特色种植基地,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稳步向亿元目标迈进。通过土地流转让农户获得稳定租金收益,同步吸纳100余名村民参与田间管理,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近万元,让土地成为农户的“聚宝盆”,为典型村产业提质提供核心支撑。
(二)利益联结促共享
响应典型村“利益联结紧密”要求,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创新建立“土地租金+务工工资+利润分红”三重收益机制,推动村民与产业发展深度绑定,实现“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的转型跨越。2025年典型村创建以来,累计完成120户农户土地入股签约,村集体经济增收超50万元,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切实增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三)电商赋能畅销路
依托村电商物流站搭建产销精准对接平台,培育本土电商带头人8名,打通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通道,2025年以来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额同比增长35%,让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达“百姓餐桌”,有效破解“丰产不丰收”的销售难题。同时规划建设农产品初加工车间,借助省级典型村培育项目“补改投”政策支持,推动产业延链补链,为典型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插上“数字翅膀”。
三、生态共建惠民生,绘就典型创建“新图景”
以绿美生态建设为抓手,对照典型村“生态宜居优美”创建标准,在扮靓村容村貌的同时,为村民打造宜居宜游的生态休闲空间。通过“连心积分”“i志愿”平台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累计认领认管“四小园”368个,成功打造省级“美丽庭院”示范户1户、带动10户村民参与庭院绿化提升,实现农房风貌和谐统一、村庄环境干净整洁。2025年以来重点推进美丽乡村廊道建设,组织义务植树10场次,619人次踊跃参与,种植宫粉紫荆、细叶紫薇等苗木1500余棵,建成主题林带3处,完成通自然村硬底化道路升级2.3公里,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额完成地市省定目标,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双向奔赴,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四、能力提升强本领,筑牢典型创建“硬支撑”
紧扣典型村持续发展需求,聚焦特色种植产业痛点难点,重点培训农作物种植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实用技能。2025年邀请农技专家开展田间实操指导6场次,累计培训农户300余人次,显著提升村民科学种植水平。发挥党员、能人和致富带头人“传帮带”作用,通过“手把手”教学、“点对点”帮扶,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40余名。同时建立健全村庄管护运营机制,组建村民志愿服务队3支,负责村内公共设施维护、绿化养护等工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长效机制,让村民既富“口袋”更富“脑袋”,为典型村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和机制支撑。(龙山镇 张嘉丽)


粤公网安备 4418210200002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