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板凳、一杯清茶、一颗公心,在高岗镇长江村的屋檐院角间,老党员何双巨用三十年扎根乡土的温度,将邻里纷争化于无形,让“小事不出网格,矛盾不越村界”成为这片青山绿野间最生动的治理注脚。
“红色网格”育出金牌调解人
近年来,高岗镇全面落实新时代“枫桥经验”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核心要求,以党建为引领构建“红色网格”,择优选派常住党员担任网格员,亮身份、担责任,常态收集民情民意。何双巨便是其中一员。
这位年过六旬的老党员,凭借对村史民情的熟稔与“一碗水端平”的公信力,被村民称为“活地图”“解结人”。2024年以来,他带领网格团队协调解决群众困难诉求60余件,代办日常事项超180件次,将矛盾化解在田间地头。
在推行“1+6+N”治理模式的实践中,他既是政策落地的“翻译官”,将晦涩法规转化为客家谚语,让党组织的神经末梢直抵基层最深处;也是矛盾调处的“减压阀”,创新“民情三诊”法,日常“坐诊”村党群服务中心、定期“巡诊”田间地头、紧急“会诊”复杂矛盾,近三年成功化解涉土地权属、邻里纠纷、合同纠纷“骨头案”70起,调解成功率达98.2%。
“巨叔调解法”织就乡村和谐网
在田埂上、山地间、榕树下,不管是阳光明媚还是狂风暴雨,只要接到群众求助的电话,都能及时见到何双巨服务群众的身影,这就是人民调解员的使命与担当。
何双巨的调解智慧,源于对乡土逻辑的深刻洞察,他总结出“三步调解法”。一是“接地气”调查:坚持入户蹲点,从柴米油盐中梳理矛盾根源;二是“树正气”议事:在小公园、初心讲堂等村民聚集地开设“板凳议事会”,借乡贤威望定分止争;三是“聚人气”回访:结合“小积分大治理”善行积分制,将调解成效纳入星级评定,激励村民参与共建,推动群众从“旁观者”变“主力军”。他将群众利益置于最高处,处理纠纷时总是冲在最前。
今年4月初,长江村委晒禾岗村两村民小组因土地租赁纠纷计划拦堵鸽场出入口。何双巨接报后立即联合村委干部前往村民小组组长家,以“以茶话友”方式精准把脉、厘清矛盾根源,并结合租赁合同等材料进行法律分析,发现合同存在瑕疵后当场拍板:“半个月后,一定给大家一个交待!”。稳住村民情绪后他马不停蹄走访询问鸽场老板及中间方,仅用两天时间固定证据并抓住症结,通过释法明理突破中间方心理防线,要求其主动对接村民、承担责任,同时采用分开约谈方式寻求诉求平衡点,最终组织三方补签合同、签订调解协议,成功化解53亩土地租赁合同纠纷。
从‘剑拔弩张’到‘握手签约’仅用48小时,凸显基层治理中法律专业力与群众工作法的深度融合——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577条违约责任条款为矛击穿推诿借口,又以茶桌文化为盾缓冲对抗情绪,为化解涉企群体纠纷提供‘早快准稳’的高岗范式。此案彰显其“法律精度+情感温度”双轨调解术,创下高岗镇单周化解重大群体性纠纷的新纪录。
此类案例在他30年调解生涯中逾数百起,成功率达98%。村民笑言:“巨叔泡的茶,再深的怨气也能泡开!”
山风掠过稻田,吹动何双巨调解本里夹着的便签,上面是他手写的调解心诀:“法理是骨,民情为肉,唯以诚心煨出温度。”
“和事佬效应”激活治理新动能
“调解一案,教育一群,治理一片”这个普法理念,早已在何双巨的心中扎根。国家宪法日、民法典宣传活动中,他的身影遍布乡村社区、田间地头,356场次普法宣讲、500余次法律咨询,他用客家乡音讲述山林、田地、宅基地的法律守护,将“以和为贵”“遇事找法”的种子深植民心。
何双巨更明白,“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为此,他立足本职岗位,履职尽责,在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努力提升辖区内人民调解员队伍能力素质建设,切实落实老调解员带案教学的传帮带跟班学习制度,并邀请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参与调解,对复杂疑难案件进行总结、分析,整合资源、集中力量解答好每一个咨询、办理好每一个案件,调解好每一个纠纷,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调解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标。
何双巨常说:“党员这盏灯,亮在群众需要处才有光。”
在高岗镇这片热土上,何双巨以三十余载调解生涯的深厚积淀,诠释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深刻内涵,成为基层和谐的守护者。在何双巨的示范下,越来越多像何双巨这样的调解员活跃在一线,用传统智慧与现代法治编织着社会和谐的“第一道防线”。
村民们说,巨叔就像山里的萤火虫——虽无烈日灼灼之明,却有聚微成光之力,在岁月长夜里守护着乡土的温度与光亮。
三十载步履不停,八千次日出日落,何双巨用脚板丈量出20平方公里网格的和谐经纬,让“枫桥经验”在粤北青山间绽放新芽。暮色四合,在长江村的凉水井小公园里,何双巨的“流动调解桌”又被村民围坐。潺潺溪水伴着笑语淌过青石板路,墙上“共建共治共享”六个大字映着晚霞生辉——这方水土的安宁,正是万千“和事佬”以初心守护的“无讼”乡愁。(高岗镇 向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