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佛冈县自然资源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生态区位重要、生态问题突出的历史遗留矿山,分类施策、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
佛冈县汤塘镇黄竹田原陶瓷矿区位于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汤塘镇田心村,属于废弃矿区;矿区位于四九河的下游,同时北部为石瓮水库,生态区位重要。因上世纪80年代的周边村民滥采滥挖、无序开采,导致黄竹田片区地质环境恶化日益严重,生态退化严重,现场存在基岩裸露、植被缺失、地貌破碎、水土流失等问题,对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矿山生态修复治理迫在眉睫。
2023年起,佛冈县启动实施佛冈县汤塘镇田心村黄竹田原陶瓷矿区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开展对露天采场等矿山工程的环境恢复治理,达到消除滑坡、崩塌落石隐患,控制和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最终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矿区对治理范围内土地的影响,为后续产业导入提供适宜的用地保障。修复工程主要实施地形地貌整治工程、坡面危岩清理工程、挡土坝(墙)工程、截排水工程、平面区复垦复绿、植被复绿工程、管护工程、地质环境监测工程等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总面积53.84公顷,分一、二期实施,总投资3914.91万元。2023年实施修复24.05公顷,2024年实施修复29.79公顷,曾经满目疮痍、寸草不生的废弃矿山重展绿颜。
一、系统治理,推动环境改善
以当地土地利用规划为指导,通过工程+生物+化学治理等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一是强化基地整治。针对场地内低洼地带以及废弃矿浸池,采用土石方开挖回填工艺,严格遵循分层分段压实标准,同步开展坡面危岩清理工程,构建稳固的土地基底结构,有效遏制水土流失问题。二是完善水系治理。严格执行标准化流程施工,确保排水系统畅通,减少坡面径流危害,降低水土流失风险。三是创新生态复绿。采用“挖穴+植树+撒播草籽+覆盖无纺布”立体复绿模式,种植荷木、小叶榕等本地树种,搭配本地混合草籽,提高植被覆盖率。针对高陡边坡,实施“坡底双排爬山虎+坡顶葛藤”垂直复绿技术,确保边坡生态稳定。通过一系列措施,矿区种植乔木树苗约8万株,植被覆盖率提升至90%;修建截排水系统约6公里,显著提升流域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承载力;通过危岩清理、土地平整,达到消除地质灾害防治隐患。
(汤塘镇田心村黄竹田原陶瓷矿区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一期)
二、精准施策,提升修复质效
依托矿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制定精细化、差异化的复绿方案,推动矿山生态环境从“被动修复”向“主动提质”转变。一是优化资源利用。在项目内部挖潜约8.2万m³土方进行破碎改良,制备种植土,外部补充20万m³优质种植土,保障复绿需求,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二是分类实施修复。在平缓区域,采取“乔木+灌木+草本”立体种植,构建稳定植物群落;陡坡区采用爬藤植物垂直复绿,辅以草籽加速覆盖,提升生态景观效果。三是健全长效管护。 建立“季度巡查+雨季特护”机制,重点维护截排水系统,确保工程长期稳定。加强植被养护管理,成活率达85%以上,巩固生态修复成效。
(汤塘镇田心村黄竹田原陶瓷矿区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二期)
三、融合发展,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坚持“治理—修复—利用”可持续发展路径,项目有机整合黄竹田片区一期与二期地块,完成53.84公顷的修复治理工程,构建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积极探索产业赋能,在黄竹田片区规划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打造“生态修复+产业振兴”示范项目,如计划引入广东地龙产业园、兰花养殖基地等绿色产业,配套打造集生态观光、农事体验、农产品深加工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项目,推动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深度协同,预计可提供就业岗位100个,带动周边农户增收。
下一步,佛冈县自然资源局将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行动,筑牢粤北生态屏障,厚植绿色发展根基,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