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政务动态

龙山镇从化围:荒地换新颜 红茶铺富路

发布时间:2025-03-18 09:38:25来源:龙山镇人民政府访问量:-字体

  近年来,龙山镇从化围村“两委”干部杨浩平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担当,积极响应国家耕地保护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成功盘活撂荒地150亩,发展英红九号红茶种植产业,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范例。

  一、洞察困境,找准症结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村里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传统农业种植效益低。前几年黄龙病肆虐,沙糖桔种植户颗粒无收,许多果农血本无归,致使土地撂荒现象日益严重。杨浩平意识到,撂荒地不仅是土地资源的浪费,更是乡村发展的阻碍。一些曾经以沙糖桔种植为主导产业的果农,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乡村振兴步伐受阻。经过深入调研与分析,发现导致山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包括:劳动力短缺,年轻力壮的劳动力均外出务工,留在本村发展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中年人,他们难以继续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任务;农业基础设施老化,灌溉、交通不便,增加了种植成本与难度;传统农作物种植收益微薄,无法激发农民积极性。

  二、科学决策,规划先行

  面对困境,杨浩平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并邀请农业专家实地考察,并把本地土壤送到广州进行检测,最终检测结果显示本村适合种植红茶。在结合本村土壤、气候条件以及英德红茶的品牌优势与市场前景,决定将撂荒地整治与红茶种植产业相结合,打造特色农业产业。他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第一步,全面摸排撂荒地情况,登记造册;第二步,通过政策宣传、党员带头等方式,动员村民流转撂荒地;第三步,引进专业农业企业与技术人才,提供种植、管理、加工等技术支持;第四步,开拓销售渠道,保障茶叶销售与农民收益。

   三、多方联动,破解难题

  (一)整合资源,完善设施

  积极争取企业老板的资金支持,用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铺设灌溉管道60公里,新建灌溉蓄水池1座,占地面积3亩,解决了茶园灌溉难题;修建机耕路3公里,方便了农资运输与茶叶采摘,降低了生产成本。

  (二)流转土地,规模经营

  为实现规模化种植,杨浩平挨家挨户做工作,向村民宣传土地流转政策与产业发展前景,消除村民顾虑。同时,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价格与利益分配机制,按照每年每亩均价500元(10年后租金递增10%)的价格流转撂荒地,保障村民的基本收益。对于部分不愿流转土地的村民,鼓励其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产业发展,按股分红。最终,成功流转撂荒耕地150亩,为红茶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建立种植示范基地,展现现代化高效种植模式,组织周边农户参观学习,分享成功经验,发挥示范户带动作用,吸引更多人投身英德红茶种植,带动更多人种植,做大做强茶产业。  

  (三)技术帮扶,提升品质

  与英德市乐品农业有限公司建立技术指导关系,定期邀请专家到村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累计举办培训班13场次,培训茶农132人次,内容涵盖茶树栽培、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等方面。在专家指导下,茶园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茶叶品质。目前园区正在建设萎凋加工厂,预计三月底将正式完工进入投产。下一步将继续建设加工厂区,引进先进的茶叶加工设备,按照标准化生产流程: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进行加工,打造高品质的红茶品牌。

   四、拓展市场,增收致富

  (一)打造品牌,提升知名度 

  杨浩平积极推动品牌建设,成立佛冈县仲山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憨泉”商标,通过参加农产品展销会、茶文化节等活动,宣传推广英红九号红茶。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宣传与销售,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市场影响力。

  (二)拓宽渠道,保障销售

  一方面,与茶叶经销商、电商平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拓宽销售渠道,确保茶叶销路畅通;另一方面,鼓励村民发展乡村旅游,推出“茶园采摘体验+茶艺品尝”等特色项目,吸引游客前来消费,进一步增加茶叶销售收入。

  通过发展红茶种植产业,从化围村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村民人均年收入从原来的21246元增长到23415元。同时,解决了本村50多名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吸引了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回顾从化围村红茶产业的发展历程,村“两委”干部杨浩平发挥了核心引领作用,通过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多方联动,成功盘活撂荒耕地,发展特色产业,带领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这一经验也为其他乡村提供了有益借鉴:只要立足本地实际,勇于探索创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就一定能找到适合乡村发展的特色产业,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龙山镇 张嘉丽)

相关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
分享文章到
TOP 打印 关闭

相关附件

返回首页
粤省事
粤省事
政务微信
佛冈发布
(中共佛冈县委宣传部主管)
旅游美食
佛冈旅游美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