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佛冈县完成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建设远程会诊、区域影像、智慧急救、双向转诊等平台,通过信息化赋能医共体高效管理和运行,实现县域内管理一盘棋、质控一把尺、调度一张图。
县域医共体有了“智慧大脑”,4家县级医疗机构、11家镇卫生院已实现医共体内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检查检验结果实时查阅、结果互认。2024年1-10月,全县开展远程心电会诊5489例,远程影像4488例。
数据共享
整合平台系统 打破“信息孤岛”
2022年以前,尽管佛冈已经建立起医共体,但医疗机构之间还不够紧密是卫健部门和医护人员都意识到的问题。
县内医疗服务信息系统碎片化问题比较突出,信息资源相互独立、医疗资源共享不足,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合作不够、协同性不强。具体表现为“信息孤岛”严重。基层医院信息系统与县级医院、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等条线业务管理系统不能实现数据互通;基层机构内部各信息系统之间互联互通程度也很有限,无法有效支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动态共享和协同服务开展。
以影像检查为例,佛冈县妇幼保健院及乡镇卫生院由于缺乏影像诊断医生,影像检查时只能拍DR,俗称的“X光”,无法开具诊断报告。为此,多数医院的做法是,将拍好后的片子传上系统,由县人民医院影像诊断医生阅片后撰写诊断报告。
佛冈县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赵仕懂介绍,该院放射科影像诊断医生每月给其他医疗机构撰写诊断报告量为500-600人次,过去若是要帮助其他医院开诊断报告,必须按照不同的医院,登录不同的系统,撰写诊断报告。医生要登录系统后,才能看到待阅片数量。如诊断汤塘镇中心卫生院的影像,就登录乡镇系统;查看县妇幼保健院的,则登录妇幼保健系统。医生反复在不同系统中登录、退出,工作量庞大而琐碎。
建成了医共体信息平台后,多个信息系统合为一体,统一业务管理系统、运营管理系统,提高了区域影像诊断效率,也降低了各单位的网络费用。
佛冈县人民医院副院长胡军红参与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全过程,他介绍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核心目的:减少患者医疗费用支出,提升医院管理效率、诊疗规范度,让患者更加便利地获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完善,给医务人员增加工作量之余,也难以满足患者对就医便利的需求。
过去,县域内不同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应用水平差异大,除了人民医院和中医院有自己相对完善的机房、信息系统和便民预约应用,其他医疗机构的医疗系统是使用基卫系统,也无便民应用服务。以挂号为例,若是在镇卫生院看病,患者只能现场排队取号挂号,不能在网上提前了解医生出诊信息再预约。
与此同时,部分基层医疗机构采用的信息系统还存在标准规范执行不够,数据格式不统一, 业务系统整合困难,卫生监管部门不能实时掌握各医疗单位的业务和运营情况,缺少科学、宏观、精准的分析和评价体系。
基于医疗机构强烈的信息化需求,打通群众就医的便捷通道,2022年,在佛冈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启动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并逐步完成功能建设。
目前,佛冈县医共体已形成以佛冈县人民医院为县域牵头单位,下辖3家县级医院、11家乡镇卫生院和78间一体化村卫生站为成员的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实行行政、人事、财务、质量、药械、信息六统一,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抓手,推进医共体建设走深、走实。
——建成医共体信息平台。通过远程会诊、区域心电、区域检验、区域影像、智慧急救、双向转诊、医卫联动、药事监管、医疗质量监管、公共卫生监管、综合运营监管、统一预约、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资产管理等平台建设,目前已实现县域内管理一盘棋、质控一把尺、调度一张图。
——建成医共体数据中心。医共体平台建设以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为基础,通过数据共享与交换,建成了以电子健康档案库、电子病历库、卫生资源库、全员人口库为核心的医共体数据中心,打通各医疗成员机构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实现服务器资源和医疗数据的统一管理,共享人医的运维管理,解决了镇卫生院运维人员短缺的问题,推动区域协同应用以及一体化人财物管理应用。
——建成医共体信息监管平台。建设了总体概况、医疗资源、医疗服务、药品管理、医疗保障、公共卫生、远程监督、数据服务等模块,借助数据分析、综合展示工具等多种技术手段,实时、动态、多维度地分析和展示县域内的业务信息数据,为相关部门进行实时监管、统筹协调、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持依据,提升管理效能。
信息化平台建设使医共体成员单位信息互联互通,打破了信息孤岛和信息壁垒,促进医共体内检查检验结果实时查阅、结果与县内医疗机构互认,打通县级医院与省级医院危急重症患者的上下转诊渠道。
目前医共体信息平台共收录门诊电子病历61.65万份,住院电子病历1.97万份。收录公卫系统糖尿病档案5385份,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档案29379份,糖尿病档案14020份,极大方便了医共体慢性病的管理。
协同医疗
提高乡镇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近日,家住汤塘镇周姨左侧肢体突然麻木,持续了1个小时。家属急匆匆送她到家附近的汤塘镇中心卫生院就诊。根据周姨的情况,临床医生莫永良怀疑她是急性脑梗塞,俗称“中风”,随即通过远程会诊向县人民医院求证。
不到10分钟,传回县人民医院的判断:通过病情描述,基本可以判断为急性脑梗塞。与此同时,县人民医院马上开启转诊绿色通道,准备接收周姨。半小时内,周姨就从汤塘镇中心卫生院直接来到县人民医院急救室,医生为她打开静脉通道,介入取血栓,很快就完成了治疗。
急性脑梗死最佳抢救的治疗时间为发病后6小时,医生越快介入处理,病人留下的后遗症越少。得益于抢救及时,如今周姨身体恢复很好,没有留下后遗症。
以往没有这个信息化平台和转诊通道,这种病例未必能这么快速地处理。基层卫生院缺乏检查设备和经验,诊疗水平不比县级医院。若卫生院遇到自身无法处理的病例,一般都是让患者自行到县级医院治疗。患者要重新挂号、办理入院手续,县级医院的医生要再与病人沟通一次,判断病情后再作治疗,中间耗费更多时间。
以汤塘镇中心卫生院为例,该院日均接诊150人次,其中8成患者是老人。老人坐公交车去县城一来一回要一天时间,交通不便利使得他们宁愿强忍着病痛,容易导致小病变大病。
有了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患者看病更方便,医疗机构之间沟通更顺畅,医生治病也更快了。围绕着“协同医疗”关键,医共体信息化平台项目重点完善区域影像中心、区域心电中心、区域检验中心、远程会诊中心、双向转诊中心和急诊急救中心等六大中心建设,实现县域医疗业务协同应用。同时也与广东省人民医院搭建了远程会诊、远程影像和远程心电平台。
通过县域医疗业务协同,医共体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通和降本增效,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能完成一些超常规的业务,提高基层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推进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落地落实,提高群众就医满意度。
平台统一管理与有机整合资源,让医共体内的医疗卫生资源有序运行,合理分布,上下联动,通过流程优化与信息化支撑,优质资源下沉并带动基层医疗水平的较大提高,提高医保资源的运行效益。
在协同服务应用方面,今年1-6月,全县完成了基层分院影像诊断16985人次、心电诊断2746人次、检验诊断77957人次、远程会诊16人次,为患者提供快捷、高效、智能的诊疗服务,逐渐形成全程、实时、互动的健康管理模式。
乡镇卫生院承担着家庭医生的职能,院里的医护人员每月定期为农村失能老人开展巡诊护理服务。失能老人长期卧床,压疮、褥疮情况伴随着他们,慢性病缠身,进出医院治疗的需要也比常人更多。
有了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家庭医生每次都能将他们的健康信息记录到数据中心。若老人们去医院治疗,县域内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能够看到他们的健康信息数据,便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健康管理、远程医疗等服务。
县级医院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预留预约资源,鼓励和引导居民在县域医共体内到基层首诊;上级医院对家庭医生签约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增强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获得感。
智慧医院
减轻医护工作量 提升患者服务质量
“在公众号就能预约挂号,还能看门诊检查结果,挺方便的。”每次家人看病前,佛冈市民朱小姐总会先在佛冈县人民医院的微信公众号上查看医生出诊信息,提前挂号,节约了排队时间。不仅如此,患者可以直接通过门诊医生站界面、门诊病历上的二维码进行扫码缴费。
佛冈县人民医院是县域医共体的牵头单位,在医共体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率先进行了智慧医院建设。
什么是智慧医院?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通过智能输液、智慧血透、智能采血、智能呼叫、智能导诊、诊间移动支付等系统建设,打造为现代化的智慧门诊和智慧病房,为患者提供智能化的应用及服务。
2023年,佛冈县人民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达到4级,落实“智慧管理”,发展“智慧医疗”,提供“智慧服务”。
佛冈县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医护人员对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好处有着直观的感受。佛冈只有县人民医院1家血液透析中心,里面有200多位患者。一般情况下,患者一周需要透析3次,每位透析患者都有一份治疗记录档案,每次透析情况都会记录在档。
清姨患有多囊肾,已经透析11年了。体重记录是血液透析前后治必不可少的环节。血液透析中心入门左侧,是智慧化的称重室。清姨熟悉地站上体重秤,刷上身份证,进行人脸识别,系统自动记录她血透前体重在档案上,所花费时间不过几秒,全程无需护士在旁协助。
过去,血透患者的体重记录全凭人工录入,容易出现错漏且工作量大。“如今引入智慧血透系统后,解放了护士站不少人力,也不容易出现数字上的误差。”佛冈县人民医院血透中心护士钟嘉陵看来,智慧血透的建设帮他们减轻了不少工作量。
智慧血透系统还与医院其他系统实现了互联互通。血透前,系统自动调取患者档案,上面有着其过往的医疗资料和检验检查报告,系统根据患者体重计算其所需血透量,医生再利用智慧血透终端进行透前评估,开具处方。
变化还发生在其他科室。目前佛冈县人民医院已初步实现了智慧门诊和智慧病房的功能,完成产、儿、普外科病区试点智慧病房,并逐步投入建成其他病区的智慧病房,用“智慧服务”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
在普外科的护士站里,三个大屏幕尤其吸引人注意,这是护理白板、智慧输液系统、智能交互系统。护理白板上“今日检查”栏目清晰列出“黄某某待检查凝血四项”;“今日手术”栏上,“吴某某待完成椎管内置管止痛术”……各个系统清晰详尽记录着每名患者需完成的治疗内容。
智慧交互系统则显示着患者每天的诊断、检查结果、用药、护理需要。县人民医院利用信息化建设打造信息便捷获取、服务人性化、诉求快速应答的“数字化”病房,构建智慧病房管理平台,通过系统联动和信息数据共享,实现“智慧交互”,为医护人员带来更多便利,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细化的护理服务。
不仅如此,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上,患者360视图和健康档案嵌入医生站、医技系统、手麻系统等,通过医共体数据中心全量数据整合的优势,临床医生通过患者统一视图,不但可以查看当次就诊记录,而且可以对患者在医共体内医疗机构历次就诊记录进行回顾性查看,包括门诊和住院全部的就诊记录,让医生对就诊患者的既往就诊情况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极大地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效率。
患者住院前的急救系统也变得更高效。项目建立了医共体5G急诊急救一体化信息平台,医生可通过移动APP快速操作电子病历,并与院内信息系统和120急救指挥系统互通,可随时记录和调阅患者的病史资料、病程记录、各种检验检查结果等,大大增加了医疗服务的灵活性和便利性,简化了工作流程,让患者实现“上车即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