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中的汤塘濓溪书院(黄超贤 摄)
清远日报讯 (记者谢芳瑜) “衷心希望更多有识、热心人士加入到我们的保护队伍之中,为我们的行动增添一份力量,更好更快地完成此次私塾修缮工作,不让私塾在历史的长河中消逝。”佛冈县汤塘镇汤塘围村民周社锋说。
近日,网上流传着一则关于佛冈县汤塘镇汤塘围周氏族人倡议修复古私塾的文章,而这所私塾便是汤塘小学原址,当地周氏族人为纪念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而兴建的潖江濂溪书院。
书院为明清时期私塾
据汤塘镇汤塘围祖辈历史流传,潖江濂溪书院位于汤塘中学原址,为明清时期私塾。该村族人经过查阅大量资料与多方核实,发现书院古建筑风格与明清时期的建筑布局相一致,同高要、仁化濂溪书院的描述相符,结合潖江当地600年历史的周氏祠堂及古建筑后花园直径约一米多的参天大树等分析,推断这个私塾的存在至少有500多年,是宋代理学始祖周敦颐后裔为培养人才考取功名而创建的家族书院。
汤塘围周氏族人向记者介绍,私塾里面有石碑为证,显示举人周沅立、清末民初时的秀才周咀康、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三政治部副主任周奋将军都曾在此求学。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号濂溪先生,是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他是宋代儒家理学思想的鼻祖,其理学思想影响深远,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古诗文《爱莲说》就是他的作品。而他的后裔聚居地有条件的都会建私塾学堂,为了纪念他,故取名为濓溪书院。”
曾是潖江游击队指挥中心
周社锋告诉记者,潖江濂溪书院虽历经几百年风雨、战乱洗刷、白蚁蛀害和历史变迁等各种因素,造成大量史料丢失。但原建筑物主体在1947年有所改动修缮,三进院落的第一进改造成目前状况,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发起兴学运动,改为周氏兴学祠。到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处于极度困难时期,办学需要大量校舍,周氏家族将周氏兴学祠借给政府使用,作为佛冈汤塘第一小学校区使用,后改汤塘中学,使用超过半个世纪,直至2003年汤塘中学迁搬后弃用。
据悉,该私塾已经空置了十三年,虽然现在杂草丛生,荒凉破旧,但走上教学楼顶望向古建筑群,发现古建筑群外形还保持完整。而且,这座私塾学堂的图书馆曾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潖江游击队的指挥中心,见证了中华民族抗争的血泪历史。史载宋明之后全国曾有数十家濂溪书院,在中国的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周社锋说,现在全国保存完好的濂溪书院只有4间,包括江西九江濂溪书院、湖南郴州汝城濂溪书院、湖南道县濂溪书院、以及广东清远潖江濂溪书院。
组建工作小组制定修复方案
周社锋表示,潖江濂溪书院是传播宋明理学的文化宝地,更是潖江周氏精神支柱,也是周氏族人缅怀先祖的圣堂。私塾本应得到完好的保护,但现今破败不堪,对其的保护少之又少。
“我们会集合全族群的力量把其修葺一新,保护好这处文化遗迹。这是我们对祖先的尊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周社锋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组建工作小组,制定可行的修复方案,建立办事高效及透明的财务机制,构建良好的现代网络宣传平台,欢迎大家全心协力,多提建议,争取社会更多热心人士及政府关注、重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