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芋种球被放置到湿润的泥土中,阳光从大棚遮阳网的缝隙投下光和热,嫩芽破土向阳生长,“魔力”扎根向新绽放……日前,佛冈县水头镇桂元村奋发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又忙碌了起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郑松滔正带领10余名村民加紧翻土起垄,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从田间延伸至政企,多方联动为魔芋复耕补种添动力。5月20日,佛冈县魔芋防汛救灾合作签约仪式在水头镇举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清远市分公司投入防汛救灾复产专项资金90万元,专项用于佛冈县修缮魔芋基地基础设施、重建生产条件和防灾减损,全力加速魔芋产业的复产步伐,重振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信心。
各级农业部门积极链接资金、技术资源,积水排走了,田垄垒起来了,大棚又搭起来了……佛冈县一系列的“组合拳”为魔芋尽早复耕补种创造了有利时机,也提振了受灾农户的信心。
强对流天气重创春种工作
“水退一处,我们就马上跟进一处,同步开展抢修和补种工作。”看着放晴的天空,郑松滔的心里踏实了不少。
当前正是魔芋的种植季,近期连日出现暴雨、强风、冰雹等极端天气,频发多发的强对流天气对春种工作造成重创,水头镇10个村均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桂元村就是受灾村庄之一。
据悉,该村早在今年元旦就计划种植魔芋,村民在过年前已经备好了种子,春节后马上就投入到春种,意料之外的连续强降水却让一切努力“幻化成泡影”。
郑松滔表示,此次灾害对魔芋种植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部分已种植的种球被大雨冲走,施用的有机肥大量流失,此外还有水渠被冲毁,近400亩的大棚被暴风吹塌,“到处都是积水和淤泥,土质松软,机器难以进场作业。”
影响的不仅是桂元村。资料显示,此轮强降水对佛冈县特别是水头镇的魔芋春种影响较大,其中起垄被冲毁面积297.6亩,种子冲走面积132.5亩,遮阳网倒塌811亩,遮阳网散开面积1528亩,水管灌溉设施、排水渠等农田水利设施损毁近3200米,底肥流失1332.6亩。
保险公司支持90万助力魔芋复产
农事不等人,救灾复产分秒必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领导多次率队到魔芋基地调研部署,县农业农村局组织保险公司等企业到水头进行灾情查看及灾情核查工作,聚集水头镇政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西南大学魔芋专家团队等力量,勠力同心做好魔芋救灾复产工作。
高位部署,佛冈县农业农村局迅速召开农业农村系统防汛应急救灾复产工作会议及全县农业灾情核查统计培训会,要求人员到位深入一线,切实做好排查核实;
技术支援,佛冈组织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西南大学魔芋专家团队等技术专家,指导并协助种植户做好田地开沟排水、及时补种、喷洒杀菌剂等工作;
多方合力,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清远市分公司发挥央企担当,建立“绿色通道”申请专项资金90万元,用于支持农户大棚修复工作,职能部门协调云南遮阳网修复团队加快到场进行遮阳网修复。
“现在我们抓紧联络西南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多方资源,联系专家团队,多方指导做好魔芋复工复产工作,抓紧抢种。”县农业农村局迅速召开全县魔芋产业工作会议,同时指导各镇抢抓魔芋种植时间,抓紧修好遮阳网大棚。
“要把农时抢回来。”郑松滔表示,目前合作社基地的排水、清淤、覆土和补种工作正在加紧开展,已于5月15日完成全部起垄工作,20日完成全部补种,后续会根据生长情况做好追肥和管理,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只要天气允许,我们就尽力把工作往前赶,魔芋种下早一些,个头就更大一些,村民的收益也就更多。”
兼顾加工产业提升工业旅游效应
值得关注的是,在加快开展灾后复耕补种工作的同时,佛冈县积极做好打“攻坚战”准备,加速推进“百千万工程”重点项目。水头镇农副产品加工中心项目提质升级,打造全省首个农业新质生产力产业园,做好加工产业的同时兼顾工业旅游效应,打造粗加工生产线、精深加工生产线、魔芋茶咖、人民公社微工艺馆(观摩)产业线路,建设魔芋特色产业全产业链。
作为全省首批典型镇,叠加成功申报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项目的机遇,水头镇锚定打造中国“魔芋之乡”“魔力水头”目标,以发展魔芋产业为契机,通过产业科技创新联农带农助农新模式,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实施“百千万工程”,为佛冈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起步于水头,又不止于水头。佛冈县以水头镇为核心建设区域,种植范围覆盖周边地区,力争成为全国最大的魔芋集中种植基地。2023年佛冈魔芋种植面积达9660亩,今年力争全县种植面积达1.5万亩。
“政府这么大的支持力度,我们对魔芋产业的发展也充满信心。”走在魔芋基地田间,郑松滔的脚下泥泞生花。据悉,桂元村全力推进典型村建设各项重点任务,力争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助力群众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魔芋“魔力”绽放在“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