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北大地,佛冈县高岗镇宝山村正以一场“三色交响”奏响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眼下,这座承载着红色基因的革命老区村,红色印迹与现代生活交织,产业发展与文旅融合并重,一幅活力迸发的乡村振兴多彩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乘着“百千万工程”的强劲东风,宝山村立足辖区内独特的红色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以“红色血脉”铸魂、“白色动能”强基、“绿色底牌”塑形,唱响红、白、绿“三色经济”的主旋律,以新发展格局全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绘就增收致富好“钱”景。
高岗镇宝山村牌坊
赓续“革命红”引领振兴路
宝山村是一方浸润革命精神的红色热土。作为佛冈县革命火种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曾是粤北革命武装斗争的重要据点,现存司令部旧址、革命星火路等历史遗迹,诉说着峥嵘岁月的壮烈篇章。
近年来,该村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势能,坚持红色旅游与红色教育双轮驱动,全覆盖开展红色资源普查,建立完善“红色资源名录和数据库”,全面完成“初心讲堂”改造提升、宝山法治公园景观打造、东纵北江支队司令部旧址修缮等20个项目,推动建设以“农民起义”为重点的红色文化传承带,精心打造“红色传承 印象宝山”核心IP,探索形成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与“特色产业+红色研学+基地”相结合的“红旅结合、以红促农”模式,红色文旅产业全面起势,并按照“以线串点扩面”的工作路径,以“初心讲堂”为核心,整合周边红色星火路、练兵场旧址、红军井等教育实践基地打造半径1公里的红色教育聚集圈,切实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迄今为止,“初心讲堂”共接待500余个党组织、1.4万余党员干部参观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和党性教育作用日益凸显。
东纵北江支队司令部旧址
在红色引擎驱动下,宝山村不仅擦亮了革命老区的精神底色,更让红色基因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据悉,宝山村党总支正在创新“红色网格”治理模式,以党员示范户带动村民参与红色文创产品开发,计划推出革命主题手工艺品、特色农产品礼盒等主题产品,不断深化“文旅融合”树品牌。一位老党员感慨:“红色基因不仅刻在石碑上,更融进了乡亲们的致富路。”
点亮“产业白”形成聚能环
天边开始泛起鱼肚白,张大娘的脊背已抵住青石老磨,黧黑的手掌推着磨柄画圆,浸泡透的黄豆在石齿间碾成雪沫。晨光初绽,张大娘的竹扁担压着两筐豆腐颤悠悠摆进集市。粗布盖头一掀,凝脂般的豆腐块在晨光里泛着青白,腾起的热气裹着豆香往人鼻子里钻。靠着圩日摆摊卖豆腐的收入,让张大娘两老的生活像灶膛里的火,不旺却暖。
谈起自己做的豆腐,张大娘掸着围裙上的豆渣笑道:“这绵软里裹着百年传承的筋骨,就像宝山溪水磨出的青石,越老越见真章。”
村集体正筹划把老方子挪进新章程,依托百年传承的豆腐制作技艺,探索“产供销一体化”全产业链新模式,推进豆腐产业及延伸豆制品产业规模化生产、市场化运营,打响宝山山水豆腐品牌,由“孤芳自赏”向“众目共赏”转变。
以“宝山三宝”——豆腐、丝苗米、米酒为代表的白色产业,正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2024年,“白色经济”带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6万元,实现集体经济年增长30%,村民人均年收入较三年前增长近100%。
宝山村注重发挥基层党支部在产业发展中的先锋作用,采取“党支部引领+合作社推动+能人指导+农户参与”的共建联带发展模式,实施“驻点包片”工作制,由村党支部组织群众种植,明确村“两委”成员、农技“土专家”等专人,围绕品种优化、土壤保育、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分片督导种植自然村、种植示范户,推动丝苗米规模化种植面积达50亩,年产量近50000斤,米酒年产量超1000斤。
原生态宝山丝苗米
目前,该村正探索“金色产业”新赛道,延伸开发茶油、益肾子、土茯苓等特色农产品,按照竞相发展、重点突破、整体成势思路,坚持做优存量、做强增量、做大变量,以农产品精深加工挖掘灵芝、蘑菇等农产品的附加值,为“白色动能”再添科技成色。
接下来,宝山村将进一步用好专项债政策,全力引进龙头企业投资落地,力争培育发展500亩以上的丝苗米种植基地和油茶产业示范基地,探索发展林下农作物种植路线。积极推动组织“一村一品”项目遴选和申报入库工作,谋划打造一批本地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围绕乡村旅游、特色种养、民宿开发、农产品加工、观光农业等业态,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渠道。同时,借助电商直播、文旅展销等新渠道,带动村民参与“订单农业”,让深山珍品48小时直达粤港澳大湾区餐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出一条“小特产撬动大市场”的振兴之路。
深耕“生态绿”激活一池水
走进宝山村,背夫山环山步道蜿蜒于苍翠林间,共享田园里稻浪翻涌,休闲茶室与生态采摘园相映成趣,干净整洁的道路连着家家户户,花草树木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生机勃勃,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新景映入眼帘。
“之前村里虽然垃圾桶多了,但清运不及时的情况也多。现在,村里每天定点上门收集垃圾,村里环境变得越来越好。”谈及村里垃圾的治理,宝山村钟屋自然村村民钟伯感触很深。
近年来,宝山村把乡村绿化工作与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紧密结合,围绕“改”字塑风貌,“治”字提内涵,“绿”字亮招牌,抓实人居环境整治,在“户集、村收、镇运、集中处理”的农村垃圾治理基础上推进模式创新,开展新一轮市场化运作,按照网格、定人、定岗、定时、定点收集生活垃圾,逐步优化“统一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垃圾处理新模式。开展塘边、村边、溪边、路边整治约5公里,进行入村道路两旁沿线1公里绿美提升,乡村绿化种植树木1443株,打造了“巾帼林”“党员林”“青年林”等特色主题林8片,村庄绿化覆盖率提升至80%;依托红色革命星火路,优化提升钟屋环山公园,打造全长约500米的环山步道;持续推动污水治理,对污水处理设施改造成零电费两微智能模式;为提升农房风貌,农房风貌管控约192栋,安装仿木栅栏900米,统一整村风貌,以“沿线美”带动“全域美”,让“绿色”成为发展最坚实的底色。
高岗镇宝山村入村道路
据了解,该村立足生态优势,坚持党建红引领生态绿,通过“村企联建”新模式,与玉瑶山庄运营公司建立“绿色联盟”,探索“春采茶、夏耕田、秋收稻、冬康养”的全季旅游体验,规划建设毛竹文创馆、农产品展销街、乡间驿宿和主题农家乐等,将宝山村塑造成为红色文化生态综合体,形成红色文旅+乡村振兴综合文旅产业体系,全力塑造“革命老区,客家村落”的品牌名片,景观、研学、民宿、文创等多产业、多主题同时发展、全面发展。
创新推行“生态银行”制度,管好用好农村资源资产,对15627亩林地、11处古民居实施资源确权,挖掘地方客家文化、民宿旅游资源等,引入社会资本开发生态度假区、森林康养基地等项目,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选种植脆蜜柑橘、大果红茶树种各500棵,预计村集体增收约2万元。
“现在的绿水青山,就是乡亲们的‘数字存折’。”生态管护员的话语里透着自豪。
高岗镇宝山村休闲茶室
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在产业振兴中锻造发展韧性,于绿美生态里绘就诗意图景——宝山村以“三色经济”为笔,正书写着革命老区振兴的鲜活样本。未来,这座山水相融的红色村落将继续以“百千万工程”为指引,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让老区群众的“好钱景”愈发清晰可期。(高岗镇向炜怡)